- 储咏梅;林红;陈宇岳;
高碘酸钠选择性氧化纤维素后生成的活性基团醛基能够与羊毛角蛋白分子链中的氨基形成共价键结合,发生反应生成席夫碱并涂覆在氧化纤维素表面。首先采用高碘酸钠对竹原织物进行选择性氧化,再利用羊毛角蛋白溶液,对制得的氧化竹原织物进行改性整理,测试了整理前后竹原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和抗紫外线指数(UPF值),分析了不同浓度羊毛角蛋白溶液对不同氧化程度竹原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羊毛角蛋白溶液整理后的氧化竹原纤维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减小,UPF值增大,抗紫外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02期 v.38;No.26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籍海燕;闵洁;
烷基糖苷APGs作为新一代绿色表面活性剂,以其优异的表面特性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开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深入研究了不同链长的烷基糖苷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胶束化行为以及电解质的加入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APGs溶液的CMC主要取决于其分子疏水端的结构。随着疏水链的增长,APGs溶液的CMC随之减小。相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言,硫酸钠的加入对溶液的影响较小,主要是通过对疏水链的盐析作用来实现的。在强碱体系下,APGs分子亲水端部分去质子化使得所形成的胶束带负电性,从而导致氢氧化钠的盐析效应相对较弱。
2010年02期 v.38;No.260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刘杰;
采用活性蓝BF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亚麻混纺纱进行染色工艺研究。在对染料固色率的影响因素(温度、碱剂用量、促染剂用量、时间)进行单一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亚麻混纺纱用活性蓝BF进行染色的优化工艺,即染料用量2%(owf)、纯碱25 g/L、硫酸钠60 g/L,温度65℃,固色时间50 min。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蓝BF在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亚麻混纺纱上的固色率达到47.87%,且染色产品具有较高的牢度性能,可以满足一般染色产品对色牢度的要求,具有工艺可行性。
2010年02期 v.38;No.260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毛雷;王林玉;魏会会;
对羊毛绢丝花呢织物的后整理工艺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各工序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参数。由于纬纱中使用了绢丝,为了避免使它失去弹性,质量变差和被擦伤,不需要进行单独洗呢,经过不断尝试采取了洗煮联合的工艺;为了赋予织物丰富柔软的手感,在第2次烘呢时进行了柔软处理;为了使织物更滑爽和有身骨,在罐蒸时蒸汽采取由外向内的流动方向;通过烫蒸来弥补罐蒸后比较板的缺陷,充分体现此面料薄、轻的特点。织物经整理后弹性、光泽、手感俱佳,是制作西装、时装、衬衣等的上佳面料。
2010年02期 v.38;No.26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卢惠民;何川;
牦牛绒纤维可纺性能差,纯纺难度大,通过PVA纤维伴纺牦牛绒既可提高牦牛绒纤维的可纺性和可织造性,又能获得高支轻薄的高档纯牦牛绒纺织品。文章以水溶性PVA纤维与碘能发生特殊的显色反应为理论依据,对PVA纤维伴纺牦牛绒纱线和针织物的退维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和探讨。从结果来看,溶胀溶解时间和温度对水溶性PVA纤维溶解有较大影响;水溶性PVA纤维的状态不同(如纱线和织物),其溶解性能有一定的差异;要彻底去除PVA纤维,浴比要大些,以采用两浴两步法或三浴三步法退维工艺为好。
2010年02期 v.38;No.26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亮;施江扬;储咏梅;
主要介绍了采用阳离子染料染Outlast空调纤维(腈纶)的染色性能,通过分段升温染色法、恒温染色法、控制升温染色法等3种方法分别对Outlast空调纤维进行染色,对纤维上染的色泽结果进行测色对比,分析探讨反映颜色之间的差异特征,并对如何利用测色结果调整色光作了适当说明。研究结果表明,在用阳离子染料对Outlast空调纤维染色时,不同的染色工艺对其染色浓度、鲜艳度、色偏等有一定的影响。
2010年02期 v.38;No.26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茹英春;张志;
分析了针织物扭斜的成因机理,得出加捻使纱线产生扭应力,针织物的扭斜是由纱线存在的内应力而形成。对原绒品质与针织物扭斜进行研究,试验及理论分析表明,原绒品质对扭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在捻度一定的条件下,无毛绒的细度、细度CV值、机长B、CVH和小于12.5 mm的短绒率指标是影响针织物扭斜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针织物的扭斜角与无毛绒的细度、细度CV值、机长B、CVH和小于12.5 mm的短绒率呈线性关系。
2010年02期 v.38;No.26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陆建中;
阐述了当前毛衫行业的衣片工艺计算不注重毛衫的衫型和外观细节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毛衫版型落后的缺点。通过对毛衫衣片的袖窿、袖山和毛衫肩部的细节分析,对毛衫的大身袖窿收针工艺和形状,袖子袖山的收针工艺和形状进行研究,总结出解决方案和新工艺,解决了毛衫袖窿处隆起、外观较差的通病,使得新工艺既符合毛衫穿着美观、高档的要求,又不妨碍手臂运动性的要求。文章还通过衣片效果图直观地显示了衣片的实际形状和衣片大身袖窿与袖子袖山的缝合情况。
2010年02期 v.38;No.26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学佳;吴金花;胡娟;
采用腈纶纱线,在普通横机上编织毛衫织物常见的3种基本组织,通过改变弯纱深度,对3种组织的线圈长度与面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的试验分析,得到了纬平针组织、1+1罗纹组织、2+2罗纹组织等3类腈纶毛衫织物的线圈长度与面密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线圈长度逐渐增大,3种组织的面密度逐渐减小;在线圈长度相同时,3种组织织物中,2+2罗纹织物的面密度最大,纬平针织物的面密度最小。
2010年02期 v.38;No.26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何良;曹秀明;王榴兴;
探讨一种能够准确、快速、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检测毛条中粉尘类杂质含量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试毛条水萃取溶液的透射比。针对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主要探讨了测试波长、溶液颜色及比色皿材质,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实验发现测试波长对萃取溶液的透射比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初步对溶液透射比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并以此为依据来评定毛条中粉尘类杂质的含量。说明利用分光光度仪测试毛条中粉尘类杂质的含量具备可行性。
2010年02期 v.38;No.26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吴佩云;
介绍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简称FTIR-AT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对几种新型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测试,建立了各种新型纤维的红外光谱图谱库,分析了不同种类新型纤维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并结合纤维特征谱带及其特征频率与常用纤维进行了分析比较。测试结果表明:FTIR-ATR光谱技术从分子结构上科学地定性分析不同种类的新型纤维或同一纤维所用原料、加入单体不同等所引起的差异,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快速,测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等独特优点。
2010年02期 v.38;No.260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冯建永;段亚峰;
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对化纤仿毛织物的风格进行研究,分析了9种仿毛织物的面密度、经纬纱线密度、经纬纱捻度、经纬向织造缩率和织物的经纬密度,利用FAST织物风格仪分别测试织物的压缩性能、弯曲性能、拉伸性能、剪切性能、可成形性、松弛收缩性能、湿膨胀性能以及回复性能。利用离差平方和法将这9类仿毛织物系统聚类成3种,探讨了这3类仿毛织物的设计特点和风格特征,并且根据此结论用来指导仿毛织物的生产及产品开发。
2010年02期 v.38;No.26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韦态;孙润军;来侃;
在对假发性能研究现状简要陈述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假发梳理性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建立了模拟日常生活中假发束纤维梳理动作的简易装置,介绍了测试方法和测试原理;通过对假发样品顺、逆鳞片的测试结果分析,建立了假发束纤维摩擦曲线的表达指标,从而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假发束纤维逆鳞片方向的动、静摩擦力分别大于顺鳞片方向的动、静摩擦力。摩擦曲线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实验测试的6个指标中,峰值与谷值平均值最能表达假发束纤维的摩擦性能,可用此指标定量表征假发束纤维梳理的摩擦性能。
2010年02期 v.38;No.26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