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联剂FKJ-01的合成及其在分散染料染羊毛中的应用

    傅科杰,张汪笋,杨力生,宋心远

    介绍了交联剂FKJ-01的合成,并对其结构用红外进行了表征。用此交联剂预处理羊毛,可使羊毛强力增大,疏水性提高,明显提高分散染料对羊毛纤维的亲合力。实验证明,未经交联剂FKJ-01处理的羊毛用分散染料染色后,染料并未上染到纤维内部,只是晶体颗粒沾染在纤维表面;相反,使用交联剂FKJ-01预处理羊毛后,再用分散染料染织物,染料能进入到羊毛纤维内部,染透性好,与助剂增溶法相比提高了织物的K/S值,且织物表观深度K/S值随着交联剂FKJ-01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染色织物的耐洗牢度也有所提高。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毛纱用改性明胶浆料合成规律的研究

    刘玉森,王绍斌,陈莉,赵江波,李扬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体系,在明胶大分子链上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酸甲酯2种单体,就各种反应因素如反应时间、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等对接枝聚合以及浆料粘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明胶接枝聚合工艺,从而合成出适合毛纱上浆专用的明胶接枝浆料。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TEAM-2和TEAM-3公式在毛条质量预测中的对比分析

    张得昆,臧衍乐,张星

    在毛条质量预测方面,澳大利亚提出的TEAM-2公式应用比较广泛,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2004年又推出了TEAM-3公式,通过比较分析可知TEAM-3公式增加了羊毛的CVD、CVL指标参数,从理论上讲TEAM-3公式应该比TEAM-2公式更合理、有效,预测值应该更准确。通过在毛条加工中的初步应用证明,虽然TEAM-2与TEAM-3公式在澳毛条质量预测方面都有效,但与TEAM-2公式相比,TEAM-3公式对毛条质量的预测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在当前情况下,TEAM-2和TEAM-3都可以在澳毛条质量预测中使用。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湿、热条件对竹原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陶丽珍,蒋耀兴

    竹原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湿、热条件的作用。文章对竹原纱线在湿态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其标准状态和湿态下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竹原纱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强伸性能的测试分析,得到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为竹原纤维制品的纺织染整生产及日常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纺织新材料开发的能值分析

    夏兆宁,林艳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出现了一些新材料的价值功能比低于传统材料或与传统材料功能价值重复的问题。文章基于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导致的“资源危机”和“资源安全”等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纺织新材料开发的循环经济观念,探讨了利用能值分析对纺织新材料开发进行评估,以期达到生态经济的目的。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FMV36型导丝凸轮的设计

    陈华秋,杨建成,范建芳,何辉,宋春梅

    文章分析了进口搓捻粗纱机导丝凸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将凸轮设计中的相同过程通用模块化,编写一个通用程序,使其对于不同廓线的凸轮都适用。同时采用VB编程,探讨和研究了如何有效地将ActiveX技术运用于AutoCAD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用VB控件直接调用AutoCAD软件,在AutoCAD平台上生成凸轮廓线。该设计方法编程方便,运行速度快,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操作;设计结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简讯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专利荟萃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毛纺科技》总目次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羊绒还原漂白工艺探讨

    和超伟,王建明,倪武平

    文章探讨了还原粉浓度、漂白时间、漂白温度以及日晒对漂白后羊绒的白度、强力、白度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改变浓度、时间、温度等工艺参数,找出了对漂白效果有影响的关键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还原粉浓度的增加,漂白时间的延长,漂白温度的上升,漂白后羊绒的白度增加,但强力下降,日晒稳定性减小。实验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还原粉浓度20%(owf),漂白温度55℃,漂白时间40 min,浴比1∶40。经过最佳工艺处理后的羊绒,白度达到61.60,强力5.650 cN,日晒稳定级别6级。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ELAFIX PV4在环保机可洗毛织物生产中的应用

    吕珏,郭婷婷,吴建民

    文章从无氯防缩达到机可洗标准的角度出发,根据产品整理后织物水洗性、色光和强力变化等一系列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探讨了新型无氯防缩整理剂ELAFIX PV4在毛及毛混纺机织物和针织物上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助剂用量、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并结合工厂具体的设备情况,提出了可行的整理工艺方法。整理后的织物不但防缩性能达到了TM31机可洗测试标准,同时抗起毛起球性能也得到改善。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苎麻阳离子改性及其染色

    刘书芳,张晓莉,汪青

    文章对苎麻织物采用聚环氧氯丙烷胺化物阳离子改性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出较合适的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剂10%(owf),NaOH 2 g/L,50℃保温50 min,浴比1∶30。确定了改性苎麻用Ramazol活性染料染色的最佳染色处方为染料3%(owf),Na2SO450 g/L,Na3PO48 g/L。对改性和未改性织物的染色上染率、K/S值和染色牢度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苎麻经此改性剂改性后染色,K/S值及染料上染率均有较大提高,耐洗牢度比未改性苎麻织物提高半级,干、湿摩擦牢度稍有下降,但都符合牢度要求。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后配额时代毛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陈长美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毛纺企业国内外的贸易环境,指出了对毛纺企业发展有利和有弊的环境,建议中国毛纺企业在后配额时代应从加强品牌价值链建设、开发羊毛产品新的性能和市场,树立环保营销、社会责任观念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新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张慧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欧美等国家担心中国会“垄断”全球纺织市场,在看到2005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出口激增的情况下,纷纷就纺织品对华设限。我国纺织企业要加强对WTO条款的研究与运用,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惯例维护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利益,增加科技投入,转变增长模式,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从世界工厂向时尚起源地的转变。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精梳毛织品成品色差的控制与改进方法

    刘庆,何奕中

    精梳毛织品的成品色差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控制方法是建立在人工目测检验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多年积累的大量染色和后整理机台色光变化资料来控制色差。文章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精梳毛织品成品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以及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先进技术改进成品色差的控制方法和手段,通过采用先进的色差检测评定手段,定量进行色差的评定,并采用自动化控制生产的方式,作为解决成品色差的有效途径,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快速反应能力。

    2005年1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