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立凡;谢春萍;刘新金;苏旭中;
为了探究聚酰亚胺织物的阻燃性能,对聚酰亚胺短纤纯纺织物进行了极限氧指数、热防护(TPP)性能、热重-红外(TGA-FTIR)联用、烟密度以及锥形量热仪等火场热行为实验,同时与阻燃棉织物和芳纶ⅢA阻燃织物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织物中,聚酰亚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最大,TPP值稍低于芳纶ⅢA织物;热重-红外(TGA-FTIR)联用实验中,聚酰亚胺织物表现出极其优异的耐热性能,在528℃左右开始发生热解,800℃后依然保持60%左右的样品质量;烟密度实验中,聚酰亚胺织物的初始比光密度值最小,但生烟量较大;最后从锥形量热仪实验中总结出,聚酰亚胺织物在火场中耐热性能最好,热释放速率和总释放热最小,综合热学性能最好。
2019年11期 v.47;No.37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曹欣蕾;朱耀麟;任学勤;周晓东;
为了使喷毛带子纱的产品种类多样化及提升喷毛带子纱的产品质量,针对普通喷毛带子纱的结构和色彩变化单一、竹节在布面上形成"云斑"等问题,开发了一款新型竹节渐变喷毛带子纱。将纱支一致的普通喷毛带子纱设计成粗细交替的竹节喷毛带子纱,且平线部分是内部没有纤维的空心带子,其长度随机变化;竹节部分的色彩是变化的,但长度不变。通过采用芯纱双组分异步喂入方式,并配合使用具有多段数和随机功能的控制器,使开发出的喷毛带子纱具有竹节外观色彩渐变自然均匀,布面立体饱满且色彩多样,花型离散性较好等特点。
2019年11期 v.47;No.37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淑梅;赵玉;王文志;孟翠玉;张国生;
针对纯棉高支纱因上浆困难,织机织造效率低的现状,将预湿上浆技术应用于纯棉高支纱上浆中。根据预湿上浆的机制,从浆料选配、预湿上浆各工艺参数的设置展开探讨,并通过生产实践,对比预湿上浆与传统上浆的效果。实验得出:通过控制预湿挤压辊压力值,使纱线预湿回潮率控制在标准范围;通过控制补浆含固量,使浆液含固量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使得浆料在纱线中呈合理均匀的分布。既改善了纱线的强力、耐磨性等性能,又降低了上浆率,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绿色环保,预湿上浆可以推广应用于纯棉高支纱。
2019年11期 v.47;No.377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颜晓青;倪春锋;
针对纯羊毛保暖内衣刺痒、易毡缩、不可机洗等问题,探讨以0.89 dtex超细涤纶为混纺原料,基于精梳毛纺工艺系统,生产20.83 tex超细涤纶/羊毛精纺针织内衣纱的工艺措施。在分析纤维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基础上,阐述了各工序工艺参数和工艺重点,对关键工序设备改进作了重点说明。通过调整工艺路线,降低梳理强度,优化混条、针梳和精梳工艺,解决了超细涤纶制条和混条难点。对开发的纱线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针织内衣生产要求。
2019年11期 v.47;No.377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黄紫娟;黄雨沁;徐超武;郭建峰;
为丰富起绒类纵条纹织物种类,利用透孔组织和经起绒组织可形成纵条纹纹样的特点,在概述透孔织物和经起绒织物组织设计和织造要点的基础上,以十字型透孔组织为基础组织为例,介绍了透孔经起绒纵条纹织物的纹样设计、组织设计、色纱排列和上机参数等,并进行了试织。得出:以十字型透孔组织和经起绒组织为基础的纵条纹组织可形成不均匀纵条纹的外观;利用透孔组织、经起绒组织和色纱配合可织造出凹凸立体效果明细、孔隙清晰、外观效果丰富并风格独特的纵条纹织物。
2019年11期 v.47;No.37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庄伟华;杨德明;符爱芬;俞金林;詹永娟;沈彧超;
为改善精纺羊毛织物褶裥保持性,提高羊毛织物品质,提出了提高精纺羊毛织物褶裥保持性后整理工艺路径。针对已有生产实践,确定双槽煮呢工艺及聚氨酯树脂抗皱整理工艺等作为影响面料褶裥保持性的主要工艺,并分别设计正交试验方案,探究煮呢工艺、树脂整理工艺对织物折皱回复角、毡缩率、落水变形、褶裥外观等指标影响规律,建立煮呢、树脂整理工艺与织物褶裥保持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煮呢工艺加压次数的增加、温度提高,精纺羊毛织物折皱回复角提高;当聚氨酯抗皱整理剂BAP质量浓度为45 g/L、轧液率为60%、烘焙温度为190℃时,面料具有优良的褶裥保持性。
2019年11期 v.47;No.377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胡蝶;
为了探究羊毛织物利用壳聚糖与绿茶染料进行联合染色及功能整理的效果,采用绿茶染料上染经壳聚糖预处理后的羊毛织物,对比分析羊毛织物原样及采用直接染色织物的染色、抗菌、抗氧化及防紫外效果。结果显示:羊毛织物经过壳聚糖预处理后,纤维表面附着一定量的壳聚糖,其在染色过程中利用静电吸附作用来提高织物的上染百分率,从而使得织物的染色深度和牢度都随着预处理液中壳聚糖用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壳聚糖预处理后的羊毛染色织物在抗菌、抗氧化及防紫外方面也体现出较好的效果,且随着预处理液中壳聚糖用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2019年11期 v.47;No.377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淑芳;卞克玉;董昱;
针对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层影响其服用性能的缺点,选用常压等离子体射流对羊毛织物进行等离子处理,测试了处理前后织物的吸湿性能、力学性能、厚度、透气性能和微观形貌,并对比了不同运行速度对织物吸湿性能、力学性能、厚度、透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等离子处理后,羊毛织物的吸湿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力学性能增强,透气性变好,且运行速度越慢,效果越明显。经SEM观察发现羊毛的外观形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织物的手感并未发生变化。
2019年11期 v.47;No.37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黄伟;贺晓亚;
配置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溶胶,通过分析其黏度确定壳聚糖与胶原蛋白对粘胶织物的最佳体积混合比。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测试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等手段分析所筛选黏度的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溶胶对整理前后粘胶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溶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黏度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壳聚糖与胶原蛋白混合体积比为60∶40时,溶胶对粘胶织物的功能整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织物的力学性能,且整理后织物表面光滑平整,但热学性能有所下降。得出: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溶胶对粘胶织物功能整理可行。
2019年11期 v.47;No.377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孔繁学;沈津竹;杜明昊;张元龙;苏军强;
为了探讨基于缝型工艺特点的拉筒设计方法,从服装缝制用拉筒设计原理和设计要点2个方面分析了其设计过程,对拉筒的材质、开口形状、通道长度、固定槽、手动槽的设计原理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缝型参数,确定了待设计拉筒参数绘制拉筒样图,制作拉筒实物且进行调试完善,并以一款标准松紧裤的腰头拉筒设计为例说明设计过程。结果表明:通过缝型工艺指导和调整拉筒设计参数开发的拉筒实物可以明显提高缝制效率,可为拉筒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2019年11期 v.47;No.377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茹梦;冀艳波;袁世宁;
为明确不同职业女性消费者在选购衬衫时对其袖型的感性需求,从袖型对女衬衫整体效果的影响角度对女性感性需求因素进行选择分析。基于感性工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出16款衬衫袖型并提取了9对形容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感性评价调研,最终获得消费者对于衬衫袖型不同感觉评价的定量化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根据变量与因子的关系取得消费者感性心理与感性因子的相关性,确定气质因子和结构因子是袖型对衬衫整体影响的重要因子。
2019年11期 v.47;No.377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巧;宋柳叶;王伊千;李正;
针对国内针织服装市场产品同质化及文化缺失的问题,在概述新中式服装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现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新中式服装的发展可行性、必要性。对于新中式服装在针织领域的应用,探究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设计思维的结合、传统文化内容与西式表现手法的结合,挖掘新中式针织服装的设计内涵及文化特性。通过理论及设计实践研究表明,新中式针织服装的设计路径应坚持造型设计的继承与革新、色彩设计的嬗变与坚持、纹样设计的淬炼与融合,指出新中式针织服装解决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的融合问题、针织服装的市场同质化问题,希望借由"国潮"及"文化自信"的风尚,构建国人弥足珍贵的中国式人文情怀及精神内涵,为国内针织服装设计提供发展思路。
2019年11期 v.47;No.377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128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子立;杨九铜;梅宇亮;朱志松;
针对绗缝机利用花型图案加工存在的问题,基于Python编程语言设计了一种自动生成NC代码的方法,根据绗缝机花型文件自动生成NC代码,用于绗缝机的加工,解决了绗缝机开放式数控系统加工过程中NC代码自动生成问题。根据花型文件中的数据结构,通过对花型文件中不同数据类型关键词的识别,获得所需各项参数,生成NC文件用于下位机加工。通过调用PyQt5软件中绘图图元等将生成的NC代码复现为花型图案。最后将复现花型与原始花型进行对比,用以校验NC代码的准确性。
2019年11期 v.47;No.377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叶畅;黄淑琴;闵杭临;
针对烫平机多级链传动可靠性和效率较低的问题,根据可靠性设计理论和机械效率计算理论,对烫平机多级链传动系统的可靠度及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现有传动系统的可靠度和效率偏低,提出在中心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小链轮齿数,采用优质套筒滚子链,定期维护和更换磨损的套筒滚子链,或者采用可靠度和效率更高的同步带传动代替链传动。文章对于合理确定电动机功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9年11期 v.47;No.37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赵磊;杜梅;蔡莉莉;刘华;张圣忠;杨贺;
针对新型赛络纺纱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赛络纺、赛络菲尔纺存在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措施,基于赛络纺纱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突破点,设计一种提高赛络纺成纱质量的辅助装置,采用该装置试纺36 tex纯棉赛络纱,测试结果表明,与未使赛络纺辅助装置相比,新型赛络纺纱过程产生的不利因素明显减少,纺成的赛络纺成纱毛羽明显减少,条干好,且强力有明显提高,为提高新型纺纱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
2019年11期 v.47;No.37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鲍小龙;刘月蕊;罗竞杰;蔡凌霄;
马桥镇出土的明末蓝印花布被面图案艺术风格鲜明,与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明显不同。通过对比研究其图案构成及艺术处理方法,发现马桥蓝印花布被面图案设计受同时期织花图案和绘画艺术的影响,构图和艺术表现偏重写实,较少考虑制版与刮浆工艺的合理性,其制版复杂、刮糊难度大。制版的工具主要为刻刀,防染糊黏性大,但防染效果较好。靛蓝还原染色技术已经成熟,且色牢度好。研究表明:明代中期至民国300年时间,随着制靛技术的成熟,植棉的大力推广以及棉布的普遍使用,使蓝印花布从图案设计到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
2019年11期 v.47;No.37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高强;
通过分析秦汉舞蹈服饰图案的艺术特色及陕西秦绣在现代毛呢服装中的创新应用,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陕西秦绣在服饰设计中运用的意义。同时,就秦汉舞蹈服饰图案在毛呢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传统图案与秦绣针法的关系,以及毛呢服装中秦绣创新应用的图案布局、造型、色彩肌理及工艺处理方法等。以秦绣工艺为技术支撑,以秦汉舞蹈服饰图案为内涵元素研究其在当代毛呢服饰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并以此增加毛呢服装设计的附加值,为毛呢服装设计提出新的创新发展思路,同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毛呢服装时尚化、个性化设计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2019年11期 v.47;No.377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赵红艳;叶洪光;洪钰;徐宇倩;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物观察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苗族打籽绣在图案题材、色彩搭配和构图形式上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归纳出其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认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打籽绣题材极为丰富,多采用复合形造型语言;构图布局因纹样题材的不同而各异,多见单独纹样和连续式纹样;色彩上一般使用紫红色的绣布,白色梗线,但绣制的图案颜色则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区别;传统苗族打籽绣与现代服饰品的结合有工艺纹样的嫁接、与其他针法技艺的结合以及材料的革新3条路径。
2019年11期 v.47;No.377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